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并州人
出家。
素以学行著美誉。
年九十六。
始遇道绰禅师讲观经。
及见安乐集。
而后知念佛之业。
诚不可废。
于是日夜自课礼弥陀佛一千拜。
称诵名号八百万口。
五年之间不稍怠。
将终谓弟子曰。
阿弥陀佛亲授我衣香气可念。
观音势至列住于前。
化佛满空。
从是而西皆净土也。
言讫而终。
时有启芳圆果二法师
蓝田悟真寺
共于观音像前。
发愿求生净土。
乃以杨柳一枝。
插像手中曰。
苟于一夏必获如愿往生者。
杨柳枝
当见七日不萎。
果不萎者至七日。
于是念佛诵经如法。
已而芳梦身处大池内。
俄又飞入东面大宝帐中。
有僧语以但专念佛。
必生于此矣。
又梦观音垂足坐。
芳遂捧足顶戴。
旁为莲池。
阿弥陀佛适从西来。
芳因问佛。
阎浮众生。
依经念佛得生此否。
佛答勿疑。
定生我国。
且见娑婆世界。
纯是山川。
极乐世界。
坦然清净。
音乐宝帐。
自西而往无所间杂。
忽有一僧。
自名法藏。
御一大车以迎芳。
见其身坐百宝莲华上。
成等正觉。
释迦牟尼佛
与文殊菩萨。
赞叹妙法华经。
又见直西三道宝阶。
其第一道。
并是白衣。
其第二道则缁白半。
其第三纯缁也。
云皆往生之人。
僧衒
并州人也。
本学该通解行相副。
年九十六遇道绰禅师著安乐集讲观经。
始回心念佛。
恐寿将终。
日夜礼佛一千拜。
念弥陀佛八百万遍。
于五年间一心无怠。
大渐告弟子曰。
阿弥陀佛来授我香衣。
观音势至行列在前。
化佛遍满虚空。
从此西去纯是净土。
言讫而终。
时有启芳法师圆果法师
蓝田县悟真寺一夏结契念阿弥陀佛。
共折一杨枝。
于观音手中誓曰。
若得生佛土者愿七日不萎。
至期鲜翠也。
又梦在大池内东面有大宝帐。
乃飞入其中。
见僧云。
但专念佛并生此也。
又见观音垂脚而坐。
奉足顶戴见一池莲华。
弥陀佛从西而来。
问佛曰。
阎浮众生依经念佛得生此否。
佛言。
勿疑定生我国也。
且见极乐世界平坦如鉴。
娑婆世界纯是山川。
音乐宝帐直西而去。
有一僧名法藏
御一大车来迎。
见自身坐百宝莲华成等正觉。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赞法华经。
复见三道宝阶向西直往。
第一道阶上并是白衣。
第二阶有道俗相参。
第三阶唯有僧也。
云皆是念佛人往生矣。
芳果二师躬云己见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韶南梁 455 — 508年7月3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丹阳之田里。
其先颖川陈氏也。
幼养于兄。
以友悌称。
年十二。
出家禀戒。
游京扬。
庄严旻公释成论。
仅再讲。
即尽记忆通畅。
因谓同学慧峰曰。
吾如是。
将非其所开之义浅欤。
抑其善教然欤。
遂更依藏法师于开善。
钻仰日至。
后依龙光绰法师
贫无以得论本。
众共斥不许住。
时方严寒。
独一帔。
因鬻之以资写论。
久之武陵王填巴蜀。
邀与俱。
训徒龙渊寺。
尝讲罢。
坐房中。
见神人青袷服。
致敬曰。
法师幸常此弘道。
当相拥卫也。
先苦气疾。
每思虑辄发。
至是顿愈。
法席推为成都盛。
凡学者有失。
皆自罚。
性不骑乘。
间赴贵家请。
值雨潦泥淖。
必策杖戴笠往。
天监七年
忽染微恙。
医者以猪脂药进。
拒不服。
而礼佛诵经。
颜色怡悦如常时。
候问者以为喜。
乃告曰。
吾兹无处不痛。
政若败车行路。
常患摧折。
但自强耳。
顷之卒于寺之摩诃堂。
是年七月三日也。
春秋五十四。
既卒。
民有应始丰者。
梦被摄。
至阎王所。
闻趣迎韶法师
及至。
王降阶。
合掌顶礼。
还坐殿上。
画文书。
作大政字。
法师飞腾去。
安浦寺尼梦。
法师等五百僧。
登七宝梯。
到天宫殿。
释慧韶
姓陈氏
本颖川太丘之后。
避乱居于丹阳之田里焉。
性恬虚寡嗜欲。
沈毅少言。
童幼早孤依兄而长。
悌友之至闻于闾阎。
十二厌世出家。
具戒便游京杨。
庄严旻公讲释成论。
才得两遍记注略尽。
谓同学慧峰曰。
吾沐道日少便知旨趣。
斯何故耶。
将非所闻义浅。
为是善教使然乎。
乃试听开善藏法师讲。
遂觉理与言玄。
便尽心钻仰。
当夕感梦。
开善寺采得李子数斛。
撮欲啖之先得枝叶。
觉而悟曰。
吾正应从学必践深极矣。
寻尔藏公迁化。
龙光寺绰公继踵传业。
便回听焉。
既阙论本制不许住。
惟有一帔又属严冬。
便撤之用充写论。
忍寒连噤。
方得预听文义。
兼善独见之明卓高众表。
辩灭谛为本有。
用粗细而折心。
时以为穿凿有神思也。
梁武陵王出镇庸蜀。
闻彼多参义学。
必须硕解弘望。
方可开宣。
众议荐举皆不合意。
王曰。
忆往年法集有伧僧韶法师者。
乃堪此选耳。
若得同行。
想能振起边服。
便邀之至
于诸寺讲论开道如川流。
当于龙渊寺披讲将讫。
静坐房中感见一神。
青衣帢服致敬曰。
愿法师常在此弘法。
当相拥卫。
言讫而隐。
遂接席数遍。
清悟繁结。
昔在杨都尝苦气疾。
缀虑恒动。
及至蜀讲众病皆除。
识者以为寺神之所护矣。
于时成都法席恒并置三四。
鼓齐振竞敞玄门。
听徒济济莫斯为盛。
又率诸听侣。
讽诵涅槃大品。
人各一卷合而成部。
年恒数集伦次诵之。
如有谬忘及讲听眠失者。
皆代受罚。
对众谢曰。
斯则训导不明耳。
故身令奖物。
其勤至若此。
武陵布政于蜀。
每述大乘及三藏等论。
沙门宝彖保该智空等。
并后进峰岫。
参预撰集。
勒卷既成。
王赐钱十万。
即于龙渊寺分赡学徒频教令掌僧都
苦辞不受。
性不乘骑。
虽贵胜请讲逢值泥雨。
辄自策杖戴笠。
履芒屩而赴会焉。
少而斋洁不涉珍羞。
后遇时患药杂䐗脂。
拒而不服。
非时浆饮故绝生常。
候病者仰观。
颜色怡悦礼诵不替。
当似微差。
乃告曰。
吾今无处不痛。
如坏车行路常欲摧折。
但自强耳。
恨所营尊像未就。
吾将去矣。
遗属道俗凭为庄严。
便洗浴剃发剪爪礼拜嗽口。
坐于龙渊寺摩诃堂中。
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四。
天监七年七月三日也。
成都民应始丰者。
因病气绝而心上温。
五日方醒云。
被摄至阎王所。
闻处分云。
韶法师
须臾便至。
王下殿合掌顶礼更无言说。
惟画文书作大政之字。
便出外。
坐于旷路树下。
见一少童以漆箕擎生袈裟令著之。
有数十僧来迎。
丰惟识智慈二禅师
幡花列道腾飞而去。
又当终夕有安浦寺尼。
久病闷绝。
及后醒云。
韶法师及五百僧。
登七宝梯。
到天宫殿讲堂中。
其地如水精。
床席华整。
亦有麈尾几案。
莲华满地。
就座谈说。
少时便起。
送别者。
令归。
其生灭冥祥感见类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洪偃陈朝 504 — 5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564 【介绍】: 南朝陈僧。
会稽山阴人俗姓谢
少小出家,从龙光寺绰法师受业。
昼读经论,夜习诗书,神悟绝伦。
善诗,又善草隶书,故时人称其貌、义、诗、书为四绝。
梁简文帝爱其才,欲令还俗,引为学士,不听。
陈文帝天嘉中讲经于宣武寺。
撰有《成实论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会稽山阴谢氏。
祖茂恭。
隐居弗仕。
父藏。
衡阳王僚友。
弱龄出家。
风神颖秀。
习内外典籍。
有誉州里。
及长。
京邑
遍听数论。
卒受业于龙光寺绰法师
阅三四载。
能尽造其幽奥。
众归之。
盛弘成实。
爰及诸部。
披解无前。
时宿齿方底滞。
旧章莫之疏发。
独扬清激浊。
靡所挹让。
由是来学以其矫讦而疏焉。
遂养志閒房。
高尚其事。
梁太宗之在东朝
爱其俊秀。
欲致其还俗。
学士
固恬退自守。
武帝悉徵大德于重云殿讲演。
年腊最少。
坐席尤远。
然抗论入神。
加赏识。
俄以戎羯之难。
饥馑相仍。
因徙缙云
乐其泉石。
未几。
逃避山寇。
罔或安堵。
梁长沙王韶填。
邀之渚宫施。
渚宫倾覆。
上流阻乱。
便尔东归。
若耶云门乃遍游历。
尝登升平亭。
赋诗以纪其兴。
语见别集。
陈天嘉初
聚徒设筵于武宣寺。
每讲隙。
必游钟山之开善定林。
以息心宴坐。
所赋诗不录。
诏馆伴北齐聘使崔子武。
称指。
凡赐赉皆固辞。
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以疾终于宣武寺。
寿六十有一。
其月二十九日
奉全身。
尸陀于开善之东冈。
从治命也。
文集二十卷。
行世。
释洪偃
俗姓谢氏
会稽山阴人
祖茂恭和凝慎不交世俗。
父藏博综经史善属文藻。
衡阳王闻而器之。
引为僚友。
风神颖秀弱龄悟道。
昼读经论夜讽诗书。
良辰华景未尝废学。
自尔幼而聪敏。
州里称焉。
及长游听京邑遍闻数论。
后值龙光寺绰法师
便委心受业。
特加赏接。
以为绝伦。
由是学侣改观转相推伏。
二三年中便尽幽奥。
乃开筵聚众阐扬成实。
举厝闲雅词吐抑扬。
后学旧齿稽疑了义。
横经笈虚往实归。
由此仰膺法轮总持诸部。
勇气无前任其披解。
宿望弘量因循旧章。
属思云霄曾无接对。
见忤前达不能降情。
自是来学有隔。
听者疏焉。
遂闭志闲房高尚其道。
间以寻缃阅史。
广求多见。
秋水春台清文迥出。
壮思云飞英词锦烂。
又善草隶见称时俗。
纤过芝叶媚极银钩。
故貌义诗书号为四绝。
当时英杰皆推赏之。
梁太宗之在东朝
爱其俊秀。
欲令还俗引为学士
执志不回故弗能致。
武帝发讲重云。
延德肆问。
而年非宿老座第甚远。
抗言高论精理入神。
赏叹久之。
莫不瞩目。
形止自若神守如初。
佥服其高亮也。
引进后堂。
加优其礼。
属戎羯陵践兵饥相继。
因避地于缙云
眷眄泉石。
又寇斥山侣。
遂越岭逃难。
落泊驰滞曾无安堵。
梁长沙王韶
闻风叙造俄而渚宫陷覆。
上流阻乱。
便事东归。
因怀自静有顾林泉。
乃杖策若耶云门精舍。
历览山水。
美其迁迟。
升平亭赋诗曰。
萧萧物候晚。
肃肃天望清。
旅人聊杖策。
登高荡客情。
川源多旧迹。
墟里或新名。
宿烟浮始旦。
朝日照初晴。
独游乏徒侣。
徐步寡逢迎。
信矣非吾托。
赏心何易并。
遂汎浪岩峰。
有终焉之志。
葺修寺宇结众砺业。
陈武廓定革命惟新。
京辅旧僧累相延请。
顾山众曰。
吾勤苦积学五十馀年。
事故流离未遑敷说。
今时来不遂。
何谓为法亡身乎。
天嘉之初出都。
讲于宣武寺。
学徒又聚莫不肃焉。
虽乐说不疲。
而幽心恒结。
每因讲隙游钟山之开善定林。
息心宴坐。
时又引笔赋诗曰。
杖策步前岭。
褰裳出外扉。
轻萝转蒙密。
幽径复纡威。
树高枝影细。
山昼鸟声希。
石苔时滑屣。
虫网乍粘衣。
涧旁紫芝晔。
岩上白云霏。
松子排烟去。
常生寂不归。
穷谷无还往。
攀桂独依依。
会齐使通和舟车相接。
崔子武等。
擅出境之才。
议其瞻对
众莫能举。
世祖文皇
内外优敏可与杭言。
敕令统接宾礼。
枢机温雅容止方棱。
敷述皇猷光宣德。
才词宏逸辩论旁驰。
润以真文引之慈寄子武等顶受诰命衔佩北蕃。
嗟赏厚惠更倍恒度。
皆推以还公。
一无所纳。
是岁旧疾连发。
听者复疏。
止于小室许有咨问。
怀不能已情有斐然。
乃著成论疏数十卷。
剖发精理构思深剧。
疾转沈笃功不剋就。
天嘉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大渐。
神气不昧。
命弟子曰。
众生为贪心之所暗也。
贪我则惜落一毛。
贪他则永无厌足。
至于身死之后。
使高其坟重其郭。
必谓九泉之下还结四邻一何可笑。
皇甫谧杨王孙
微得我意。
虽知会归丘壤。
而未知初度之心。
今冥目之后。
以此脯腊鄙形。
布施上飞下走一切众生。
若前身相负仍以相偿。
如无相对则生我檀善。
此之微心亦趣菩提。
物莫不共矣。
言毕合掌。
终于宣武寺焉。
春秋六十有一。
知与不知咸怀恻怆。
即以其月二十二日
尸陀于钟山开善寺之东岗焉。
始离俗迄于迁化。
唯学是务。
俭节扫衣弗事华广。
每缘情触兴辄叙其致。
而文彩洒落罕有嗣者。
缀述篇章随手散失。
后人掇聚集之成二十馀卷。
值乱零失犹存八轴。
陈太建年。
学士何俊上之。
封于秘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昙选隋末唐初 531 — 6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625 【介绍】: 隋唐时僧。
瀛州高阳人
俗姓崔
博通经术,以《涅槃》著名。
晚住并州兴国寺,时奉为师傅。
隋杨谅反,占寺为甲坊。
乱平,杨素将诛寺僧,昙选挺身以救,僧众终获免。
炀帝大业末,兵饥交接,昙选施食救饥,广行善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崔
高阳人
天恣镶玮。
不偶时俗。
通经惟务大义而已。
不以文句琑屑为学。
然尤𨗉于涅槃。
晚居并部之兴国寺
每众集。
必推坐端。
詶问之间。
辞辨宏放。
婴其锋辄推挫。
时人以豹
目人扬谅之乱。
贼以兴国寺为甲坊。
武德寺为食坊。
及扬素以官军入城贼皆就擒。
且责问诸僧。
为贼巢穴状。
僧辞曰。
王力严切。
不敢遮约。
盖谓镇守者。
有以激变之也。
于是素怒曰。
初激变时。
且有几僧谏王而被杀者。
所云王力严切。
不亦诬乎。
此其情皆同反。
可依军法行事。
时选出众对曰。
比者不轨之民。
动于天纪。
皆由慈悲之化。
陵迟至此。
诚僧等之罪。
公幸见教。
岂敢逃责。
素乃悦。
因悉屏退僧众。
而独留论议。
迫莫始罢去。
馀僧亦无所问。
大业之季。
兵饥荐臻。
分卫莫足给。
兴国仓廪虽富。
客僧尤为阍守者拒绝。
念以为此灭法徵。
每操杖逐阍者。
而进客于堂。
日盈座。
子弟以卑少。
噤莫敢语。
久之众约。
独许纳。
客馀不得为例。
后置大鎗房中。
日以所受于常住。
与诸乞丐。
而得者并为饘粥手斟酌。
列坐群饿。
而赋之惟均。
迄岁稔罔怠。
众赖以活。
国初沙门智满
有重名。
义兴新寺。
听学去来。
馀三百人。
规制严整。
一日竟造寺庭诘曰。
卿等饱食暖衣。
政复何所进脩。
而风声洋溢。
其无乃罔冒欤。
且吾徒之所行。
必据经诰。
今兹所据。
寔何经。
曰方等经忏。
曰试为我读之。
才阅首卷曰。
此经有四卷。
可使四人一时读也。
沙门道绰从旁曰一时读。
则听者或至昏乱。
曰吾听岂同汝听耶。
于是四卷一时读。
读未竟遽止之曰。
陀罗尼力。
有如此者。
又曰。
流俗矫诈。
蠹蚀佛法。
汝能知所凭藉则庶几。
武德八年
闭门养痾。
益自省。
问候者充牣庑宇。
尸卧。
引衣舒足曰。
吾兹定生何处乎。
道绰曰。
阿阇黎西方乐土。
安养国。
彼佛愿重。
欲往生者。
无不摄受。
咄之曰。
为身求乐吾非汝俦。
曰审若尔则无生耶。
曰无生则无所不生。
遂掩息。
寿九十五。
释昙选
姓崔
高阳人
神慧谲诡不偶时俗。
虽博通经术。
而以涅槃著名。
不存文句。
护法为虑本。
晚住并部兴国寺
川邑奉之以为师傅。
每有众集居于座元。
酬问往还以系节为要。
吐言开令宏放终古。
僧侣乃多莫敢摧挫。
时人目为豹者也。
杨谅逆节中外相叛。
招募军兵缮造牟甲。
兴国寺为甲坊。
武德寺为食坊。
后于武南置阵。
杨素败之。
官军入郭搜求逆党。
总集诸僧责供反者。
僧等辞曰。
王力严切不敢遮约。
曰。
有几僧谏王被杀。
而云王力严切。
此并同反。
不劳分疏可依军法。
时在众不忍斯祸。
乃出对曰。
比佛法陵迟。
特由僧无有德可以动俗。
致有乱阶。
结聚不能诲以忠信。
此诚如公所教。
今被理责陷身无地。
乃舒颜曰。
僧等且还。
留向对僧。
拟论机务。
自尔昼参军将开散僧诛。
晚还寺宿。
不久炀帝下敕通被放免。
故合众获安。
诚其功也。
大业末岁。
兵饥交接。
四方僧游寄食无地。
兴国虽富俭啬者多。
每食时禁门自守。
客僧拥结终不之前。
不胜灭法。
愤激身心。
每日拄杖在门驱趁防者携引羁僧。
供给钵器。
送至食堂。
众多是其子弟不敢违逆。
由是众开僧制。
停客。
自馀不得然。
其慈济之深感激府俞。
房内廓然财什不积。
唯置大钵一口。
每日引诸乞儿。
所得食调总钵中。
请食分。
亦和其内。
杂为饘粥。
便行坐乞人。
手自斟酌。
见其褴缕皴错形容癯瘦。
流泪盈脸不能自胜。
亦依行受粥而食。
日别如此。
遂及有年。
皇运伊始人情安泰
义兴新寺法纲大张。
沙门智满
当涂众主。
一川乡望。
王臣倾重创开诸宇严位道场。
三百馀僧受其制约。
夏中方等清众肃然。
风声洋溢流润遐迩。
闻之乃诣其寺。
庭满徒闻来崩腾下。
赴告曰。
卿等结聚作何物。
在依何经诰。
不有冒罔后生乎。
曰。
依方等经行方等忏。
曰。
经在何处将来对读。
遂将一卷来。
曰。
经有四卷。
何不一时读之沙门道绰曰。
经文次第。
识不俱闻。
曰。
吾识可共尔识同耶。
但四卷齐读。
文言未了。
便曰。
依咒灭罪耳。
可罢之。
又曰。
自佛法东流。
矫诈非少。
前代大乘之贼。
近时弥勒之妖。
诖误无识其徒不一。
闻尔结众。
恐坏吾法。
故力疾来问。
虽尔手把瓶子。
倚傍犹可。
遂杖策而返。
武德八年
遘疾淹积。
问疾者充牣房宇。
乃尸卧引衣申脚曰。
吾命将尽何处生乎名行僧道绰曰。
阿阇黎
西方乐土名为安养
可愿生彼曰。
咄为身求乐。
吾非尔俦。
曰。
若尔可无生耶。
答曰。
须见我者而为生乎。
乃潜息久之。
不觉已逝。
时年九十有五。
道俗哀惨。
送于西山之阴。
传者亲往其寺不及其人。
观其行事遗绩。
庶可澡雪形心顿祛鄙吝。
叔绪护法开士。
抑斯人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静端南北朝末隋初 543 — 6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607 【介绍】: 僧。
雍州人
一名慧端
年十四出家。
僧实禅师受治心法。
以静操知名。
后从昙相禅师习行定业。
北周武帝废佛时,竭力掩藏诸经像,得不毁。
,发所藏,经籍得广为流传。
后住大禅定道场,炀帝大业二年十二月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一名慧端
年十四从僧宝禅师
受心法。
后复依昙相禅师
参證。
则所获益以加妙。
及周而废教之祸起。
则遍敛经像。
埋匿深僻地。
至隋发之诸图庙。
皆赖其用。
谦损俭退。
无所竞名称。
操行为时敬慕。
汉王谅师事之。
上与后宫。
皆禀归戒。
尝留宿禁中。
独引去。
不奉诏。
所赐牙席檀龛。
诸珍玩物。
至今以悬之屋梁云。
仁寿间诏葬舍利于豫州
白光宛转。
为五彩流溢。
函石镌铭。
当皇帝字变金色。
事具别传。
炀帝嗣历。
立大禅定寺京师
诏选海内名德居之。
以追严大行冥福。
首领纲任。
众咸肃然。
大业二年冬十二月二十七日
终于禅林寺
春秋六十有四。
释静端
一名慧端
武威人
后住雍州
年十四投僧实禅师
受治心法。
深所印可。
经魏周隋。
崇挹佛化阐弘不绝。
以静操知名。
后归于昙相禅师
习行定业。
周灭法时。
乃竭力藏举诸经像等百有馀所。
终始护持。
冀后法开用为承绪。
隋开化
并总发之。
经籍广被。
端之力也。
重预出家还宗本习。
拥徒结道绰有馀勋。
而谦损俭退。
无与时争。
服御三衣应法杖钵。
一床一食用卒生报。
获利即散馀无资畜。
名行既著贵贱是崇。
汉王谅
重其戒德数受弘训。
文帝献后延进入宫。
从受正法禀其归护。
遂留宫宿。
曰。
出家之人情标离俗。
宫中非宿寝之所。
数引宫禁。
常弘戒约。
敕以牙像檀龛及诸金货。
前后奉赐令兴福力。
故今寺宇高广。
皆端之馀绪焉。
所以财事增荣日悬寺宇。
一无所受并归僧库。
而常掩室下帷。
静退人物。
仁寿年中。
有敕送舍利于豫州
屡放白光变为五彩旋转瓶侧。
见者发心。
凿石为铭。
文至皇帝。
镌治将讫。
乃变为金字。
分明外彻。
时以为嘉瑞也。
高祖升遐隋储嗣历。
造大禅定。
上福文皇
召海内静业者居之。
道悟群心。
敕总纲任。
辞不获免。
创临僧首。
于时四方义聚人百其心。
法令未扬。
或愆灵化。
躬事轨勉。
咸敬而揖之。
使夫饕惰之士悛励而从训勖者殷矣。
大业二年冬十二月二十七日
终于禅林本寺。
春秋六十有四。
瘗于京之东郊故禅林寺庙。
犹陈五色。
牙席千秋。
树皮袈裟存焉。
由物希故观者众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满隋至唐初 551 — 628年6月9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8 【介绍】: 隋至唐初僧。
并州太原人
俗姓贾
七岁出家,从师习诸经,尽其大旨。
遂往上党石墨山,聚徒行道。
隋初,法席颇盛。
后避喧嚣,徙居黎城南流泉精舍,息心修禅。
文帝时,又迁岚州安山
隋末,率徒入城,初住并州真智寺。
唐高祖武德元年,住义兴寺。
突厥侵境时,曾以僧兵拒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原贾氏子也。
七岁出家。
即宗定业。
弱冠登具。
乃弘律乘。
又听涅槃。
能通大指。
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隋初法运再隆。
推而广之。
之力为多。
故礼忏以摄疏情。
宴坐以陶凡累。
而黑白仰为菩萨戒师。
然非明證。
法不轻授。
未几徙居黎城东山之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
从之如归市。
俄依瓒禅师雁门
久之徙入
弘静学。
隋季之乱。
复偕同志五十馀人。
西遁岚州安山
方天下扰攘。
而斯地深僻。
曾不觉知。
固道力所感欤。
义旗初建。
高祖诏于许公宅供养。
及躬往顶礼。
殊觉凛然。
顾谓裴寂曰。
孤于禅师
毛发惊竦何耶。
曰。
此则戒神所护而然。
他日又见曰。
弟子举义师。
以戟定天下。
凡以济拔众生也。
惟禅师慈悲加被。
愿使往来无障。
武德元年
诏以许公宅。
为义兴寺。
居之。
三年诏入
都督弘农公刘护。
以捡狁方𡨥边。
人情恐骇。
奏疏留之不遣。
贞观二年夏四月示有微疾。
而禅坐如常日。
沙门道绰问曰。
万法本空。
然或以观相入。
或以机缘悟。
何也。
答曰。
缘无所缘。
相无所相。
如是悟入法亦无法。
乃溘然而逝。
是年六月九日也。
寿七十八。
建塔树碑。
葬于龙山童子谷。
释智满者。
俗姓贾氏
不知何许人也。
戒行高洁居于安乐寺
唐太宗晋阳
刘文靖首谋之夜高祖梦堕床下。
又见遍身为虫蛆所食。
意甚恶之咨询于
曰。
此可拜贺也。
夫床下者。
所谓陛下也。
群蛆食者。
所谓群生共仰一人活耳。
高祖嘉其言。
又云。
贫道颇习易。
以挂之象明夷之兆。
按易曰。
巽在床下纷若无咎而早吉晚凶。
斯固体大不可以小。
小则败大则济。
可作大事以济群生。
无往不亨乃必成乎。
高祖动容曰。
虽蒙善诱未敢当仁。
师眄太宗曰。
郎君与大人并叶兆梦。
是谓干父之蛊考用无咎。
天理人事昭然可知。
不可固拒天之与也。
天与不取必受其咎。
无乃不可乎。
高祖拜而谢曰。
弟子何幸再烦郑重叮咛之意。
敢不敬从。
满后不知所终。
释智满
姓贾氏
太原人
立意矜特不群凡小。
七岁出家随师请业。
凡所受道如说修行。
年登冠肇进受具戒。
律仪成范资训弥弘。
又听涅槃等经。
尽其大旨。
名教略圆味静终业。
遂往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门徒肃穆缁素归依。
礼供骈罗积而能散。
时属隋初创弘大法。
智满蒸仍国化引而广之。
故使闻风造者负笈奔注。
众杂精粗时兼久近。
初则设仪。
礼忏用摄恒情。
后便随其乐欲。
静思宴坐。
躬事众法身预僧伦
形止方雅威严猛肃。
眉目浓朗白黑交临。
预有参拜莫不神骸而毛动。
咸加敬仰为菩萨戒师。
不重身名不轻正法。
虽苦邀请未即传授
乃亲为竭诚方等。
行道要取明證。
梦佛摩顶。
并为说法。
宛如经相。
方为授法。
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绝。
而专意静观厌此諠浮。
乃徙居黎城东山南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又结如林。
禅忏兼修止观齐舍。
志弘经远随务或乖。
又往雁门川。
瓒禅师
涉缘念慧。
僧中藻镜定室羽仪言行清澄。
具如别传。
嗟遇后展欣附有馀。
历游所在宗习。
又依住开化结虑修心。
俄为文帝追
定门斯坏众侣乖张。
乃录其同志五十馀人。
西入岚州安山内。
如前综业。
大感学徒。
隋季道消。
贼徒蜂起。
生民坠于沟壑。
众宛然不散。
斯亦道感之会也。
大唐建义四众归奔。
乃率侣入城就人弘道
初住晋阳真智寺。
以化声广被归宗如市。
武皇别敕。
止许公宅中。
供事所须并出义府。
躬往礼问睹而惧之。
顾语裴寂曰。
孤见此禅师
衣毛惊起何耶。
答曰。
计无馀相。
应是戒神所护耳。
重以他日修觐曰。
弟子济拔苍生。
义兴大造。
愿往还无障。
当为立寺。
既登京辇天下略平。
武德元年
乃诏所住宅为义兴寺。
四事供养一出国家。
至三年德为物归道声更远。
帝欲处之京室下敕徵之。
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骇。
都督弘农公刘让启留满住用镇众心。
有敕特听同安朝寄。
武德五年
猃狁孔炽戎车载饰。
马邑沙门雄情果敢。
烽耀屡举罔弗因之。
太原地接武乡兵戎是习。
乃敕选二千馀僧。
充兵两府
登又下敕。
师一寺行业清隆。
可非简例。
由是重流景行光问遐迩。
晋川髦彦沙汰之馀。
坐受嘉庆。
皆来称美。
或拜伏戒范者。
或依承习住者。
常数二百馀人。
恒业无怠。
精厉其诚。
时或惰学亲召别诫。
委引圣量诱化凡心。
预在闻命莫不泪流而身伏。
噎叹良久并由承法。
行已感发前人。
故得机教不妄弘矣。
贞观二年四月
初因动散微觉不悆。
遂淹灰管本性无扰。
门人同集日遗诫劝。
沙门道绰者。
夙有弘誓。
友而敬奉。
因喻曰。
法有生灭道在机缘。
观相易入其门。
涉空颇限其位。
愿随所说进道有期。
乃盱衡而告曰。
积年诚业冀弘持。
缘虚无相可缘。
引实有何所引。
岂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
幸早相辞勿尘妄识。
乃退焉。
其坚白持微为若此也。
既而气将渐弱。
而志力犹强。
侍人围绕观者充室。
端坐举面徐视学徒。
时次昆吾溘然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贞观二年六月九日也。
当终前夕大地振动寺树摧枝。
合众悲敬衰相现矣。
泰山其颓乎。
法人斯逝。
联类如此。
举邑酸切若丧其心。
即以其月十二日
旋殡于龙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
自满舍俗从道六十馀年。
洁己清贞冰霜取喻。
弊衣节食才止饥寒。
频经断谷用约贪染。
目不邪视言不浮华。
净色子女未尝瞻对
弱年登岁者不宿房中。
受具多者方令近侍。
约时临众诫以行科。
馀则静处小房。
晬朝方出。
室中唯一绳床。
钵袋挂于壁上。
随道资具坐外更无。
致使见者懔然改容不觉发敬矣。
又偏重供僧勤加基业。
慈接贫苦备诸药疗。
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会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雍州万年御宿川人。
出家隐居终南豹林谷。
每读法华经。
药王品。
忻然慕效之。
私积薪槱为窟。
誓必自烬。
贞观之季。
静夜于林中唱经下火。
清声烈𦦨。
与风俱远。
讫于熸息。
犹见其跏坐如故。
寻而西南有大白光。
流入火聚身方偃仆。
逮晓寂然。
乃收其遣骸。
起塔勒铭焉。
荆州有姊妹比丘尼者。
亦志脩药王本事。
于是渐断粒食。
服诸香油香蜜等物。
而神爽高明。
气力不衰。
贞观三年二月八日
于州之逵道中。
二高座。
姊妹乃以蜡布缠身。
自踵至顶。
惟出其面。
众共以华香幡盖。
迎升高座。
姊妹更以火炬炷顶。
端坐以诵法华。
烟𦦨及眼。
声犹宏亮。
下及口鼻。
而后息绝。
达旦合座。
骸骨消化。
二舌独存。
众为起塔以葬。
僧善导道绰之教化行京师
亲写弥陀经数万卷。
散诸士女。
奉之以脩净业者不可胜计。
一日说法光明寺
或者问曰。
今称佛名号。
定生净土否。
曰定生定生。
或者礼拜讫。
口唱南无阿弥陀佛。
声声相续不少置。
因出寺立门前柳树上
合掌西望。
投身于地而死。
释会通
雍州万年御宿川人。
欣道检游泊林泉。
苦节戒行是其顾习。
终南豹林谷。
潜隐综业。
读法花经至药王品。
便欣厌舍。
私集柴木誓必行之。
贞观末年
静夜林中积薪为窟。
诵至药王便令下火。
风惊焰发烟火俱盛。
卓尔加坐声诵如故。
寻尔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
身方偃仆。
至晓身火俱灭。
乃收其遗骨为起白塔
勒铭存焉。
贞观之初
荆州比丘尼姊妹。
同诵法花。
深厌形器。
俱欲舍身。
节约衣食钦崇苦行服诸香油渐断粒食。
后顿绝谷惟啖香蜜。
精力所被神志鲜爽。
周告道俗。
剋日烧身。
贞观三年二月八日
荆州大街置二高座。
乃以蜡布缠身至顶。
惟出面目。
众聚如山。
歌赞云会。
诵至烧处。
其姊先以火柱妹顶。
请妹又以火柱姊顶。
清夜两炬一时同耀。
焰下至眼。
声相转明
渐下鼻口方乃歇灭。
恰至明晨合坐洞举。
一时火花。
骸骨摧朽。
二舌俱存。
合众欣嗟。
为起高塔。
并州城西有一书生。
年二十四五。
诵法华经誓烧供养。
乃集数束蒿乾笼之。
人问其故。
密而不述。
后于中夜放火自烧。
及人往救火盛已死。
乃就加柴薪尽其形荫。
近有山僧善导者。
周游寰寓求访道津。
行至西河遇道绰部。
惟行念佛弥陀净业。
既入京师广行此化。
写弥陀经数万卷。
士女奉者其数无量。
时在光明寺说法。
有人告导曰。
今念佛名定生净土不。
曰。
念佛定生。
其人礼拜讫。
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
柳树表。
合掌西望。
倒投身下。
至地遂死。
事闻台省
师名会通
本郡人。
姓吴。
名元卿。
德宗朝为六宫使
方春韶阳。
花卉盛发。
玩赏移时。
忽闻空中有言曰。
虚幻之相。
开谢不停。
能坏善根。
仁者安可视之。
因大感悟。
自是忽忽不乐。
帝怪而问其故。
以愿从释为对。
帝召相者视之曰。
此人当绍出世法。
遂放归。
见韬光。
光指其谒鸟窠。
求度。
三请不从。
乃先创庵。
事既成。
韬光力言之鸟窠。
乃为祝发。
服勤数年。
未蒙印授。
一日告辞。
鸟窠曰。
汝何往。
曰。
诸方学佛法去。
曰。
若是佛法。
吾此间亦有少许。
曰。
如何是和尚佛法。
鸟窠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师即豁然大悟。
于是不复他行。
常居左右。
世号布毛侍者
今招贤寺乃师道场。
赞曰。
金貂职近  紫禁春浓  割弃富贵  瞥如轻鸿 求师慕道  劳苦在躬  不具智勇  岂悟真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善导初唐 613 — 6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3—681 【介绍】: 唐僧。
淄州临淄人俗姓朱
幼于密州出家。
受戒后,专修净大法门。
曾至庐山慧远遗迹。
太宗贞观十五年,赴并州石壁山玄中寺,从道绰受《观无量寿经》义。
十九年,赴长安,住实际寺,盛弘念佛法门。
高宗时,奉敕于洛阳龙门督工建大卢舍那佛像,并建奉先寺
著有《观无量寿经疏》、《净土法事赞》等。
后世尊为净土三祖或二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行严唐 ? — 8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9 【介绍】: 唐僧。
荥阳人
幼习儒业,将随计赴试时,忽发宿缘,辞亲出家。
纳戒后,入住五台山
文宗大和中,常营福事,自设大供,日计千人,为世人所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荣阳人
家世簪缨。
偶听法华。
至妙庄严王品。
遂白父母。
求薙落。
既纳戒。
问道诸方。
所得殊自惬。
稔闻五台文殊应迹之地。
凡有探寻。
莫不获睹瑞应。
于是驻锡而隶名焉。
大和中
多激劝民俗。
俾营福业。
王公大人。
靡弗归向。
又营大斋。
日供千人。
识者叹服。
三年
右胁而终。
建塔寺西一里。
释行严
荣阳人也。
家袭簪组业嗣典坟。
禀庭诰以周旋。
约成器能而济用。
内要随计。
俄发宿缘。
因闻妙庄严王经品白父母求出尘劳。
堂亲抑禁略无却退。
既而削饰去华
年充纳戒诸方问道绰有馀能。
五台山文殊应现凡圣交踪。
乃登游而隶名斯地。
自尔一成慕学三教偕明。
谈论天人之际。
听者茫昧不知区域之内外耶。
王公大人靡不回向。
大和中多行激劝俾营福焉。
自设大供日计千人。
闻见之流皆鸣指赞叹曰。
行合解通世之希宝也。
助道之法当如是修。
大中三年右胁而灭。
建塔寺西一里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